DMS游戏活动中心 - 热门活动与福利速递

古代常说的“午时三刻”,具体是什么时间?

玩家论坛 2025-10-03 00:04:05

“午时三刻”这个词对每个人而言都不陌生,无论是在众多电视剧还是书籍中,它频繁出现,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那么,在古代,午时三刻所指的具体时间又是怎样的呢?

为了探讨这个时间的定义,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古代的时间划分方式。在古代中国,通常采用“时辰”和“刻”作为时间的计量单位,这一体系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。那么,既然有了这样的命名,古代人又是用什么工具来进行时间的测量呢?

在古代,中国人主要使用日晷作为计时工具。日晷是一个依靠阳光投射影子的设备,古人将一天的24个小时分为12个时间段,每个时间段被称为一个时辰。这12个时辰分别是子时、丑时、寅时、卯时、辰时、巳时、午时、未时、申时、酉时、戌时和亥时,其中每个时辰的持续时间约为现在的2小时。与现代时间有所不同的是,古代的“子时”被视为一天的起始,具体时间为现在的晚上11点。

展开全文

此外,古代人还通过“漏刻”将一个时辰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部分,分别叫做“时初”和“时正”。每个部分再被划分为四刻,每一刻相当于15分钟。通过这种精细的划分,古人能够更加准确地测量时间。

有了这样的时辰和刻的细分,我们就可以判断出“午时”所对应的时间段是现在的11点到1点。而“三刻”则具体指的是“时初”的时间段,也即午时的开始后15分钟的时间。这种古老的时间测量方式,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,也体现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精细把控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